关于学习和科研的感悟:写于博士毕业前

少于 1 分钟读完

更新时间:

从硕士入学到博士毕业,已经有整整6年时间了,感觉时间过的很快又很慢。时间过得很快,曾经为做不好网站心忧,为完不成项目发愁,为看不懂代码着急,为写不出论文挠头,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时间过得很慢,习惯了导师的谆谆教导,习惯了工作室的愉悦氛围,习惯了学校的古朴建筑,也习惯了这座城市的人来人往和日出日落。经历了这很慢有很快的6年的时光,有很多的感触,刚好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大多是与学习和科研相关的,我将它分为兴趣、学商、思考、积累、目标、健康6个部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研一下半年,我负责了常州市武进区综合交通规划项目。项目一共做了有半年时间,基本上是边学边做。在这期间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规划水平的提升,而是规划兴趣的激发。综合交通规划涉及到几乎所有交通专项规划的内容,在项目完成后的半年时间里,凭借着对所有专项规划的兴趣,我看了很多专业书籍,涉及交通规划各个领域,基本上两个礼拜就看掉一本。这段时间收获非常多,我对规划的认识、感悟、实践能力也基本上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我将其中比较好的书列成了书单,有20余本,可供学习参考。

兴趣决定了学习的热情,学商决定了学习的效果。我将学商定义为自己学习的能力,包括寻找学习素材、制定学习计划、严格执行,学商是需要不断累积的。我刚到多伦多大学时,发现自己模型基础理论不懂,编程语言不会,软件应用不通。期间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也尝试了很多方法,直到摸索到了合适的路子,学起来才快了很多。比如学习编程语言,我一般先找Coursera上国外高校的公开课或者Youtube上老外的教学视频来看,跟着学,这样能较快的对所学的语言有体系上的认识,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最常用的知识,看好的老师讲授的视频要比自己看书入门更快;接着再找一本经典的外文书来看,跟着做,这样掌握的知识就能更加系统和深入;最后就是拿具体项目实战,遇到问题就在Stack Overflow上找解决方案。在学校的学习的东西往往是最系统的,因为时间比较充裕,心气也高。一旦离开了学校,再来学这些东西就会变得非常功利,看着问题挑着学,之后再碰到问题只能成法套用而不能举一反三,等遇到新的问题就又不知道从何下手了。以我自身的经历来看,尽管当时学习这些的目的仅仅只是想把研究工作做好,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所学的都在今后的规划和研究中派上了用场。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学商是最受益终身的。

善于思考而非空想。思考并不是凭空的瞎想,最怕的是想的太多,而看的太少。只有看好了的书籍、文献,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思考才是有意义的。以做规划为例,在设计院工作的同学能够依靠做大量的项目累积规划经验,而在工作室做项目机会相对要少得多。想要提高自己的规划水平,就需要能在做完一个项目后就能总结自己知识的不足,进而去学习相关的好的项目、书籍和文献,再回头反思自己完成的那个项目的得与失。这样当做第二个项目的时候,就会显得很有经验,到了工作单位也容易上手。

科研贵在积累。名成于积累、毁于透支。我在博士期间看了很多论文,其中以英文为主为主,也积攒下来的很多想法。这些想法大多都是因为觉得这些论文中使用的方法我能够复制出来,从模仿开始,老外用国外的数据,我用国内的数据,做着做着就可能有新的东西出来了。大多数人想要靠突发奇想想出一个好主意,然后一看别人都没有干过,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我今年写的国家和浙江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的想法都是来源于以前的积攒,在撰写申报书的时候也能够经常联系到之前看过的书籍、报告、论文作为写作素材,因此最终成稿所花费的时间都比较短。

养成制定目标的习惯。每个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目标,可能就会失去压力或动力。目标可以是写完博士论文这种大的目标,也可以是投稿一篇小论文,在办公室内做一个讲座这种小目标。导师强调硕士博士要分别完成几个一,比如做一个讲座、写一篇论文、申报一个课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给自己定下明确的时间目标才有可能会实现的。在工作室的时候,可能有导师在背后催促提醒,等到了单位,尤其是在高校的话,就需要自己给自己定目标了。如果能在学校里就养成制定目标这个习惯,到了单位就不会感觉自己忙忙碌碌却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成果。

注意身体。不要认为自己年轻而不注意身体的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并且坚持。无论是做规划还是做研究,都需要长时间跟电脑打交道,不要久坐,要特别注意腰椎和颈椎,如果腰椎和颈椎出了问题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